国企“科”代表 | 杨家亮:以初心为“笔” 擘画湖湘安澜

时间:2025-05-14 18:29:00来源: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小娟
分享到

编者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论述,挖掘湖南国企科技创新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展现创新成果、科研精神和个人风采,激发更多科技人才创新热情,提升湖南国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社会影响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在省国资委指导下,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推出“国企‘科’代表”湖南国企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国企“科”代表丨杨家亮:以初心为“笔”擘画湖湘安澜

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小娟

人物名片:杨家亮,1981年出生,2004年6月从河海大学毕业,入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水电设计院),从事规划咨询、勘测设计与科学研究工作,现任公司总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主持或主要参与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湖南省水网布局研究、湖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等,是涔天河水库、莽山水库工程水资源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了犬木塘水库工程调整坝址的论证、长沙枢纽库区浸没的处理,曾先后荣获国家优秀工程咨询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是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部青年拔尖人才。

在杨家亮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湖南流域图。泛黄的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堤防桩号、交通干线与水利工程节点等。杨家亮伸出手,指尖沿着图上的河道缓缓滑动,向记者介绍起每条支流的流域面积、年均径流量等。

从洞庭湖畔巡堤守坝的青涩少年,到如今为省水电设计院公司水利事业擘画蓝图的总规划师,杨家亮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水紧密相连,他说:“使命与热爱,是支撑我一路前行的力量。”

“想让我们村里的人也能喝上一杯清澈的绿茶”。

杨家亮出生于澧县,他所在的村庄位于洞庭湖边。从记事起,每年夏天,防汛、排涝、巡堤都是全村人的头等大事。

“高二那年,连续3个星期的守堤,每两小时轮一班,吃住在堤坝下农户家,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杨家亮告诉记者,“深夜巡查时,经常要往草丛里面钻,不仅身上痒,有时还要徒手扒开草丛查看堤背坡是否有渗水,好几次遇到蛇鼠突然窜出,心里发慌。

洞庭湖水不仅带来水患威胁,也影响着村民的饮水安全。“小时候,村里生活用水靠‘压把井’取地下井水,由于洞庭湖区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煮的消暑茶表层泛着一层紫黑色亮光油膜。我去县城上学后,看到泡出的青翠茶水着实惊讶,当时就想让我们村里的人也能喝上一杯清澈的绿茶。”

带着这份初心,2000年,高中毕业的杨家亮报考了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专业全国排名前列,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守护好家乡的水。”毕业后,杨家亮选择入职省水电设计院,成为规划部门的一名技术员,开启了他与湖南水利事业的不解之缘。

初入单位,杨家亮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总是第一个报名,主动承担数据统计、现场查勘等繁琐累活。他深知省水电设计院是技术单位,唯有脚踏实地钻研技术,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他将办公室化作学习阵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流域水资源管理》等专业书籍常年翻阅,时刻汲取知识养分。

而更多的知识则来自他的“铁脚板”。一次,在沅陵怡溪流域查勘,一场大雪阻断归途,车辆在河道中行驶,返程时道路已被冲毁。“车的轮胎悬在半空,我们只能弃车徒步,走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回到村里。”杨家亮回忆当时的险况与窘境。

从年少时的“守小家”到工作后的“守大家”,他就是这样坚持走遍了三湘四水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在无数个寒来暑往中,面对无数枯燥的数据、图像以及测算工作,面对不断变化的水情与新课题,梳理问题、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调研座谈、现场查勘,在反复调整与多方验证中寻求“最优解”。

但水利规划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它不仅要“吃头脑的苦”,更要承受思路被否、从头再来的压力。“刚入职前几年,困难挫折成了家常便饭。”但杨家亮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在反复试错与探索中,淬炼出坚韧的意志。

2010年,杨家亮接手了涔天河水库灌区水土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规划工作。当时,技术审查部门要求细化分片、明确基于充塘保库水资源具体调度原则,而公司此前并无相关系统的研究,加上时间紧、任务重,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那段时间,杨家亮几乎将自己 “钉” 在办公桌前,“埋”进了数据和报告里,参数看不懂,他就去查手册;数据不翔实,他就跑现场。凌晨,同事还经常能看到杨家亮的办公室亮着灯光。即便被业主催进度、被领导批评方案不完善,满心委屈的他也只是抿紧嘴唇,转身又扎进数据与报告的“战场”。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杨家亮明白,水利规划工作与政策紧密相关,把握方向至关重要。为了从更高层面看问题,他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动态,还养成了每天研读政策文件的习惯,主动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力求从宏观视野和决策层面理解政策、领会意图。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逐渐从“看水是水”的技术人员,成长为能从流域层面思考问题的规划专家。20余年来,杨家亮参与了湖南水利几乎所有的重要规划,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犬木塘水库工程、金塘冲水库工程、洞庭湖堤防等重大水利工程皆源于这些规划。

“规划的工作是化无序为有序,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杨家亮坦言,科学的规划方案需立足治国理政方针,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操性,既要传承水利前辈的智慧,也要结合新形势和勘察现实大胆求变创新。

为此,他走遍湖南122个县市区,深入流域的每一处角落。通过系统查阅海量文献资料、组织座谈调研、开展现场勘测,全面掌握湖南水情信息,为编制规划筑牢翔实的数据根基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9年,杨家亮牵头编制了《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2020年—2035年)》,这是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省水电设计院首次系统地站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从供需两端统筹考量水的安全问题。

编制期间,杨家亮带领团队邀请国家水安全战略编制组调研指导,深入地方查勘梳理问题,与多部门研讨水利与交通等融合发展,先后赴雄安新区、山东等地“取经”,召开研讨会、咨询会等30多次,汇聚行业内外、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智慧。2020年6月,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

规划的周期漫长,有些规划大的项目真正落地可能需要几十年,有时甚至面临规划不断修改或难以落地的困境,但杨家亮从未动摇。他说:“当看到每年有水利重大项目能落地实施,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杨家亮深知规划是顶层设计,前期考量越周全,后期工程实施遇到问题就越少。工作中,他严审每一张规划图纸,钻研每一个技术方案,论证每一个可行性,力求在动态调整中达成多方认可。

实现规划落地,除了靠实地调研的“硬功夫”,还需要用好沟通协调的“巧办法”。工作推进中,杨家亮还常化身“润滑剂”,向上精准对接决策层,确保信息高效传递;向下紧密联系基层,把握实际需求;横向联动多部门,凝聚协同合力。工作高峰期,他手机铃声不断,加班到深夜更是常态。

“水利成果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站在一代代水利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的体现。”杨家亮说。

“科研创新重点在集成转化、为我所用”。

“守护好一江碧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殷嘱托。湖南始终将洞庭湖保护治理作为全省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湖南水网布局研究上,杨家亮创新性提出“一圈两带、四纵三横”主骨架。该成果得到了省政府批复的《湖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采纳。

在生态修复领域,杨家亮提出的一种中小河流沉积物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湖南省的河湖治理中,可明显改善宽浅河流水体水质。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杨家亮说,“离人不上堤巡堤查险应该不远了,智慧水利、智能水网一定是未来的方向,这个也是省水电设计院的发展方向。”

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擘画水利蓝图的总规划师,变的是工作岗位与内容,不变的是杨家亮守护安澜洞庭、造福百姓的初心。

原文链接:https://m.hnmsw.com/hngz/show_hngz.php?articleID=266005

责编:

来源: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